现在中小学普遍使用打卡的教育方法,甚至幼儿园也开始打卡教育,打卡教育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这样教育孩子合适吗?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容易,说清楚了,可能大家也有点无能为力,但是还的说,至少让大家心里明白。
首先,我们大概解释下什么是打卡作业。以手机QQ打卡为例:手机QQ在2017年5月份推出了打卡签到的功能,打卡签到至固定天数就会有礼包。这里有两个重点信息:1、在手机上打卡签证;2、满足要求有礼包。
其次,我从生活常识中谈一下看法。打卡应该来源于我们成人的工作术语,每天上下班打卡。我们可以回想下,我们愿意打卡吗?我本人是持否定态度,但是没办法,每天都必须要打卡上下班。我们不从公司管理角度考虑,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乐意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弹性工作制开始出现,其实这样还是要打卡,但是至少我们有一定的话语权。
上下班打卡
打卡是行为矫正的一种。行为矫正主要基于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斯金纳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奖赏、表扬和惩罚,可以调整行为。它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孩子,类似的方法常用于训练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它建立一套人为的奖励系统,目的是让孩子按某种方式行事。打卡通过手机替代人做记录管理,记录是否做、或做多少进行奖励或处罚。
训练动物
现在很多书籍反对行为矫正法,我个人也持反对意见。这和我们的教育目标有关,我曾在长文《教育的目标》中提到,我推崇的教育目标是自尊和道德自律。自尊代表着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认可,体现了个人价值感和自信心,而道德自律体现着从道德层面自我约束管理自己。行为矫正法通过行为控制个体,它忽视了行为背后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我们人类的内部建构能力。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对自然后果和经验的反思来学习,最终建立道德自律。而行为矫正会破坏我们的自主性。
行为矫正会破坏自尊和自律。行为矫正通过表扬、赞赏控制着孩子,它剥夺了孩子自我评价的机会,运用行为矫正,孩子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得奖励以及怎样避免处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景中什么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经常控制孩子的行为,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就是,他们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进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不敢再自己做决定,自律也就成为无根之源。依赖外部控制会成为一种习惯,但是缺少了自尊和自律,如果碰到外部环境变化,孩子就会不知所措。当孩子一个去上大学,当孩子独自外地工作,当他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更需要的是自尊和道德自律,而不是小时候养成的打卡习惯。
外部控制还会让孩子变得消极,破坏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天然的好奇心,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奖赏;外部控制让孩子失去内部动机,破坏孩子的道德感,因为孩子关注的是行为本身。曾经见到地上有垃圾的孩子还会告诉爸妈地上有垃圾,或者主动捡起来丢掉,但是现在他们不再做了,因为没人表扬他们。
孩子丢垃圾
总之,打卡就是行为矫正法的一种,是通过奖惩来改变行为的方法,它破坏的是我们的自尊和道德自律,会让我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天然的好奇心,从长远来看不可取!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