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双11购物大潮来临,许多人的快递滞留在路上或迟迟未发货,网友不再用普通的方式催货,而使用“发疯文学”与客服对话,如林黛玉式“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那么,夸张、搞笑、还有实用性的“发疯文学”怎么就火了?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
从表面内容来看,“发疯文学”似乎充满着负面情绪,但无序的句式、夸张的语气却使其传达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喜剧感,从而能消解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生硬感、疏离感,成为网络用语中独树一帜且不断被复制扩充的存在。
根据闻海大数据平台显示,近一周时间内,“发疯文学”的全网信息总量达4.6万条,互动总量为552万条。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一些商家也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如一些购物网站上“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表情包”、“发疯文学T恤”的火爆。这种消费领域的变化为年轻人群体创造了一种以娱乐、“恶搞”为主的文化消费氛围,促进了“发疯文学”的进一步传播。
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近一个月时间内,作为年轻人社交一大重要方式的发疯文学表情包,在声量排名中位居第一,但由于其他发疯文学周边的兴起,其占比呈下降趋势;发疯文学贴纸声量排名第二,占比上升6.83%。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而在网络视频平台,不少博主也有意在作品中加入“发疯文学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近一周时间内,短视频的报道量为9,865条,占比21.66%,仅次于微博报道量。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尽管“发疯”的风格看上去千奇百怪,但人们通过“发疯文学”也找到了一种解决生活难题、缓解社交压力的新型沟通策略,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语言的自由表达。
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语境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要应对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容易陷入不良情绪的深渊。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的兴起,帮助人们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有趣,满足了人们的一部分内心需求。
但是,“发疯”过后,“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青年的反思,通过对关注点的分析发现,相关报道的集中关注点从“发疯文学”向“精神状态”及“大学生现状”分散开来。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有网友表示:“网络生态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平台也有内容管理的责任。网上冲浪需谨慎,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此外,不少媒体也纷纷发表诸如《发疯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背后,经典名著是否正在被毁掉》《“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等文章。可见,年轻人群体正在进行着语言狂欢后的反思,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发疯文学”。
数据来源:闻海大数据平台
一部分专家表示,网络语言的泛滥没有考虑到语境和交流的主体,其内容是匮乏的,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重视,对表达、创作产生副作用。大众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
另一部分专家,如社会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表示,“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
本期舆情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有其他关注的热点事件,欢迎下方评论区联系小智。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