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自甲骨文出现以来,汉字大体历经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键盘输入越来越普遍,在使用电脑写作时也会有相应的格式要求(比如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小四号)。党政机关公文作为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格式也有着严格要求,目前公文写作普遍使用的字体为仿宋GB2312。仿宋体是怎么出现的?GB是什么?2312又是啥意思?
仿宋GB2312字体安装预览界面。来源/网络
“仿宋”是怎么来的
仿宋字体的出现与印刷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汉字的字体大致可分为书法字体和印刷字体两大体系,篆书、草书和行书就属于书法字体,而仿宋体就是专门为印刷设计的印刷字体。
实际上,印刷体也是由手写字体发展而来的。回溯历史,最早的印刷字体当属楷体。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到唐代时发展成熟,在唐代的官方文件以及民间广泛使用;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都是手抄而成,因而唐代雕版印刷术诞生的最初就是为了给当时的抄书者带来便捷。
“雕版”即用木板雕刻,一版选用枣木或梨木。选定木材后,按书的大小要求将木板锯成版片,然后放在水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或者用水煮。之后再把版片刨光、阴干,后擦上豆油、刮平、磨光。之后就可以在木板上贴“写样”了,“写样”就是在纸上写下要刻的文字,如果发现有写错的地方,就把错误处挖去,贴上白纸补写。校对无误后可以将写样反着贴到版片上,接着就可以进行刊刻了。刊刻是要把没有字的部分挖掉,有字的部分留下来,这样,字划突出,便于印刷。在刊刻这一步前,版片上还是手写字体,但在刊刻之后,字形上便留下了刀刻的痕迹,经过雕刻后印刷出来的字体与手写字体大体一致。
唐代是楷书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适应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对楷书进行了完善和改造,并将书法艺术由士大夫阶级普及到民众,因此,当时写样的人所写的字体大多是模仿名家笔意的楷书。在这个背景下,楷书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初的“印刷字体”。可以说,楷书是所有印刷字体的基础。
金刚经开首与扉页画(唐),是中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来源/网络
我们如今所说的宋体字,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甲部)中有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雕版印刷术经过唐代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雕版书体依然为楷书,出现了专门书写标准楷书的人。他们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秉承“唐人尚法”的遗风,争相模仿唐代名家书法。
相比书写,雕刻工作则更加艰辛枯燥,而雕刻工的收入却相当微薄。加之当时书籍需求量大,为了生存,刻工们只能不分寒冬酷暑地工作,不断摸索着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们发现,在保持文字基本外形的前提下减少奏刀次数可以大大加快工作进度。而减少奏刀次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原来的弧线简练成直线,将复杂不规则的地方变得简单规律易处理,宋体字就在这种变化中初露端倪。可以说,宋版印本所用的更为规整的楷体正是宋体字的源头。
《攻媿先生文集》宋刻本。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及至明代,明太祖釆取抑武修文的政策,印刷出版业得到较大发展。明代版刻都极力效仿宋版字体,尽管大致保持了宋版字体的字形和结构,也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刻工的操作意识和习惯,宋版字体的风貌也逐渐发生变化。斜势的笔画渐趋平整,结构布局逐渐变得均匀。我们可以把明代前期模仿宋版的字体看作宋体字的基础。
明代刻本《径山藏》宋体字此时已形成。来源/故宫博物院
刻工们对宋版字体的长期模仿深深影响了明代刻字的规范,加之快速雕刻的需要,终于在明万历以后产生了一种结构方正匀称、便于刀刻印刷、专供阅读的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体字”。因为是由仿照宋版书上的字体发展而来,所以最初叫仿宋体(不是如今的仿宋体),后又称老宋体、宋体。
那现在写公文的仿宋体又是怎么来的呢?顾名思义,仿宋就是“模仿宋体”。现代仿宋体的源头要追溯到由丁善之、丁辅之兄弟于1916年推出的一款仿宋代刻本的字体——“丁氏聚珍仿宋版活字”,简称聚珍仿宋(“聚珍”是活字的另一种称呼)。
丁辅之
虽然毕昇早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传统活字印刷存在字种繁多、不易制作、不宜长期反复使用、需要排字工人有一定文化素养等诸多缺点。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雕版印刷都是中国的主流印刷技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我国逐渐由传统印刷迈向了现代印刷。仿宋体的出现就与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密切相关。
1912年,丁氏兄弟的父亲丁立诚去世,二人为纪念先父,便打算将父亲所著的《小槐簃吟稿》印刷行世。丁氏兄弟认为,父亲的遗作要做得精致且有特色,不能粗制滥造地印刷出来。当时,流行的印刷字体是宋体,但市面上宋体铅模大多来源于日本,其铅字轮廓呆板,字形结构松散,印成书刊不很雅观。因此,丁氏兄弟决定亲自依据宋代刻本为模板,进行设计仿写,刻制活字。
起初,丁氏弟兄以黄杨木刻字,但工费太大,决定改用铅字,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最终于1916年创制了“丁氏聚珍仿宋版活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款现代印刷字体。该字体古雅美观,横竖笔画粗度趋于统一,整体笔画略细,起笔处有斜势棱角,弯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点、撇、捺、挑、勾尖峰较长,字形刚柔并济、挺拔清秀,令人悦目。
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印刷式样
在创制字模后,丁氏兄弟在上海创立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后聚珍仿宋印书局由于经营不善,被中华书局于1920接手经营,并于1921年正式订立合同并入中华书局,同时聚珍仿宋字体的所有权也一并转交。
1920年,中华书局在收购聚珍仿宋印书局及聚珍仿宋字体之后,成立了聚珍仿宋印刷部,使用聚珍仿宋字体出版了大量书籍、期刊与广告。但中华书局并未在聚珍仿宋字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仅仅是将字号进行了扩充,将聚珍仿宋的字号从购买之初的五种字号类型字模扩充到了八种,增加了聚珍仿宋字体的应用面。中华书局使用聚珍仿宋主要用于排印古籍、教科书以及期刊杂志,在仿宋体的推广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聚珍仿宋成为引领民国文字风潮的一款字体。
聚珍仿宋体印刷的《四部备要》
也正是由于中华书局聚珍仿宋字体的成功,从而带动了其他书局(如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与字模厂(如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等)创制仿宋字体,让仿宋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仿宋体”在二十世纪的前半段已经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民国时期还出现了黑体字,但黑体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普遍使用,如今,楷体、宋体、仿宋体和黑体并称中国汉字“四大印刷体”。
从活字印刷到计算机字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印刷字体沿用解放前的铜模铅字,字形陈旧杂乱。当初沿留下来的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这四大印刷字体均无规范可言。加之从1956到1959年间,国家连续公布了四批简化字体和偏旁类推字共约3000字左右,因推广应用,宋、黑、楷、仿宋四种字体均需补换简体字。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于1962年的合影
1961年,国家成立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开始进行新的字体开发活动。字体研究室于成立之年相继开发了“宋一体” “宋二体”和“黑一体”。宋一体最先用于1965年版《辞海》正文字体的排版;宋二体用于1965年横排版《*选集》正文字体的排版;黑一体用于排印《辞海》、工具书和地图注文等。此外,字体设计师们还对楷体和仿宋体进行了创新。新设计的楷体被广泛用于少儿读物,版面清新醒目,均匀整齐。仿宋体笔画清秀,被广泛应用于党政机关文件。
1961年《新写汉文印刷体字样》,字体设计师徐学成设计了宋体八号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印刷字体设计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诞生,计算机排版的版面图文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直接输出到印刷设备上。我们今天使用的就是已经在电脑中用数字化语言描述形成的电脑字库。
实际上,在计算机中显示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美术作品,是一幅画,无数的美术作品集合构成了一款字库。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方正仿宋简体、黑体、华文新魏等都是字库名称,而不是字体名称,如“方正仿宋简体”“仿宋GB2312”(又称长城仿宋)、“仿宋GBK”等都是包含几千个仿宋体汉字的字库,这些字库里的字体都是仿宋体。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方正仿宋简体”“仿宋GB2312”“仿宋GBK” 这些字库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我们以仿宋GB2312来举例。GB2312是国家汉字的编码标准。其中,GB 是“国标”两字汉语拼音的简写,是根据国家汉字信息编码交换字符集标准制定的编码方案。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制定于1980年,相应的国家标准代号为GB2312-80。当时只收录了6763个汉字和682个非汉字图形符号的代码,是我国最早的汉字编码方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电脑中的字库类型主要还是宋体、黑体、楷体和仿宋体。仿宋GB2312是长城电脑公司于1991年制作的字体。根据当时的国家标准采用GB2312-80进行编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标准所包含的字符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编码标准。1995年12月,我国颁布了《汉字内码扩展规范》,简称GBK。其中“GB”是国家标准, “K”是“扩展”。这是GB2312-80的扩展字符集,收字21003字。
各家字体设计公司也随之制作了符合GBK标准的宋、黑、楷、仿宋字库,经国家审定后大范围推广。由于新制作的仿宋体在字形上与之前有所区别,所以微软公司在Windows系统中使用仿宋GB2312、仿宋GBK加以区分。
2000年6月,我国又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标准代号为GB18030-2000。2001年9月后,其作为一项国家标准正式执行。
2005年,国家对GB18030进行了一次修订。2022年,GB18030再次修订。GB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于2022年7月19日发布,将于2023年8月1日实施。
然而问题又来了,“方正”“汉仪”又是啥?这个很简单,就是设计这个字体的公司的名字,仿宋GB2312是由长城公司设计的,所以又叫长城仿宋。同理,中易公司设计的就叫中易仿宋;方正公司设计的就叫方正仿宋;汉仪公司设计的就叫汉仪仿宋。当然了,这些公司设计的字库都要符合国家标准。
WindowsXP的流行
行文至此,公文写作和仿宋GB2312字体又有什么关系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党政机关的公文也逐渐由手写和铅字排印变为电脑打印,国家也对政府公文格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1988年9月5日,发布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88),此后于1999年12月27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在1999年版中就对公文各要素的字体和字号做了相关规定。
而在20世纪初,我国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01到2006年,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快速增长,而WindowsXP系统于2001年8月24日发布,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WindowsXP系统中预装的仿宋字体采用了长城电脑公司基于GB2312制作的字体,仿宋GB2312因而成为WindowsXP系统中唯一内置的仿宋字体,当时的公文正文使用的字体便成了仿宋GB2312。直到2007年,新发布的Windows Vista才开始使用仿宋GBK字体。此后新的电脑操作系统中的字体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为适应党政机关工作需要,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中沿用了公文正文使用三号仿宋体字的规定。
然而,2012年,XP系统依然在中国大范围流行,保持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据Statcounter网站的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XP系统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在65%-80%之间,甚至到2014年XP系统“退役”时,还有53%的中国计算机用户仍在使用。尤其许多国家机关和党政单位因为使用习惯等问题,没有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仍然使用此前花了大价钱购买的XP系统。
2012年Windows各版本系统在中国的占有率。来源/Statcounter
由于国家对公文格式有明确的要求,若电脑安装XP版本,除了仿宋GB2312外没有其他的仿宋字体,使用其他仿宋字体会导致打开公文后以宋体显示,这样便不符合公文格式要求。
事实上,2012年版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只规定了公文正文用“仿宋体”,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仿宋GB2312。随着国家标准的更新,GB2312已经逐渐被弃用,所以只要在公文正文中使用的字体为仿宋体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参考资料: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王文英. 汉字印刷字体字用规范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曾琼. 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杨艳芳. 论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11.
[5]谭昕. 大雅之成—仿宋字体的演变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傅小丽.浅析汉字编码的标准[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125-126.
7、CNNIC
8、Statcounter
END
作者 | 西洲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