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所有人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潘集阳教授表示,生活中,部分市民只注重身体防护却忽略了心理防护,任由负面信息撞击心灵。
门诊中,他接诊了一些与疫情相关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轻者会有短暂的情绪低落和难过,重者会出现情绪失控,甚至会有过激行为。
濒死感来去匆匆,竟是患了惊恐障碍发作
潘集阳依旧清晰记得50岁的刘先生,于年初的2月份因有呼吸困难、手发麻、盗汗、濒死感、血压增高到180mmHg等不适症状到门诊就诊。此前,刘先生已经到急诊就诊,但做了心电图、抽血后均没发现任何问题。回家后的1周上述情况又出现了两三次,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却又很快可以缓解。
这种症状发作越来越频繁,刘先生怀疑是心脏有问题,又跑到医院心内科做了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结果还是找不到病因。在心内科医生的建议下转到精神医学科就诊。
潘集阳接诊,经详细询问发现,刘先生疾病的发作和频次与新冠疫情的负面信息产生关联,考虑是惊恐障碍发作。他给刘先生进行了一个月的抗焦虑治疗,患者上述症状未再发作。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精神病,又称为惊恐发作或惊恐症,还可称为急性焦虑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其特征有:突然发作、不可预测性、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
潘集阳表示,惊恐发作作为一组综合病征,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这类疾病之后,才能下惊恐障碍的诊断。但也正是由于该病躯体症状明显,导致该病病人长期辗转于其他内科门诊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且该病发病率不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嗜好,负面信息笼罩下的心灵创伤都可以成为疾病诱因。
如何预防发作,潘集阳表示,减少接触诱发因素,像刘先生则要留意负面信息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另外,如果长期在压力下、睡眠剥脱下(每日小于6小时睡眠),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等,应注意生活状态调整。
在家呆久了,竟会憋出双相障碍
15岁的小张也是潘集阳教授接诊的另一典型病例。国内疫情初期,由于不能返校和减少外出,外加网络疫情信息冲刷,小张的心情越来越差,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颓废沮丧,老师布置的网课作业也无法静心完成,即便是以前很喜欢的事情也无法引起她的兴趣。
小张的问题一天天变得严重,经常到凌晨3-4点才能勉强入睡,白天还会莫名其妙地哭泣,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活着没意义,甚至多次在家用刀片割伤自己手腕至流血,被家长发现后送至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她为抑郁症。
可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几天后,她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出现易紧张、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摔东西、捶墙、打人等冲动行为。
潘集阳教授经详细检查后,认为小张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很多人都知道,但双相情感障碍知道的人甚少。它是一种复发性和终生性疾病,应被重视。”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情绪跌宕起伏,一段时间表现为极度沮丧、绝望、孤僻、轻生,而另一段时间可以表现出完全相反状态,极度快乐、思维活跃、冲动暴躁、精力旺盛,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幻觉、妄想,伴有躯体症状等。
该病受到遗传、环境、神经递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潘集阳认为,疫情相关因素只是小张发病的诱因之一。“该病误诊率也高,约6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超过1/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潘集阳介绍,心境稳定剂是治疗该疾病的基础,能坚持医嘱服药的患者往往是恢复最快、效果最好的人群。另外,通过调整规律作息,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潘集阳强调,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难免会有很多负能量,冲击人精神心理的信息,心灵脆弱者应尽量避开接收,生活中积极寻找快乐。同时应多重视警惕心灵悄无声息的裂伤,注意及时干预和修复。
生活节奏快、负担重、
压力大……
如果任由负面情绪累积
它可能就会成为压垮
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
今天(10月10日)
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自己和身边人精神压力大时,怎么办?
戳图分享!一起赶走负能量!
记者|陈乐
编辑|周艳梅 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张灿城
部分来源 | 央视新闻 丁香医生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2020.10.10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