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京东不同,拼多多商品评价中并未有好评率与差评率展现。消费者可以对购物过程中的商品、物流和服务打分,但展示给消费者的商品评价只有固定标签。以拼多多平台的一款冬枣为例,消费者购买完商品后,可以点击“物流很快”、“水分很足”、“大小很均匀”、“不甜”等标签进行评价,但无法获得更多关于这款商品的历史信息。
但这种评价体系过多强调商品的性价比特点,虽然某一款商品动辄有超10万个评价,但是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并无细分的价值参考。对于一些促成购买参考的物流、商品质量等信息,消费者很难从商品的历史评价中获得。
这时候,去伪存真,建立一个真实的用户评论圈子,便显得尤为重要。
“拼小圈”的价值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购物过程主要由消费决策、购买途径和购买体验三方面构成。其中,在购买决策环节,消费者一般需要在获悉商品质量好坏、了解使用体验后才会进行购买考虑。
考虑到消费者需求,传统电商平台构建了商品评价系统,通过展现商品好评率来帮助消费者形成决策参考。但由于“刷单”以及“好评返现”等现象的存在,商品评价准确度已经大大降低,这种基于陌生人的商品评价体系对消费者来说,参考价值也有所削弱。
而谁能解决消费者购物的底层问题——信任问题,谁就能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从而推动平台交易转化率的提升。
依靠社交拼团起家的拼多多十分熟稔基于熟人(信任)关系的玩法,推出“拼小圈”导入商品评价体系,亦或是未来引入更专业KOL带货种草方式,这只是其社交玩法的延伸,最终目的是提升用户留存率,促进交易以及复购。
实际来看,依托熟人关系,朋友之间在“拼小圈”所分享的商品评价可信度较高,从而有利于形成更真实的决策参考。而拼多多设置了“带货”、“土豪”、“点赞”等一系列身份勋章,通过朋友之间的购物体验等社交互动分享,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人对自身的信任度。从信息匹配角度来看,“拼小圈”内长期互动的好友通常在价值观、收入水平、购买需求方面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匹配度较高的购买人群。
“你的流量,不是你的流量”,对于依靠平台流量发展的企业来说,感受尤为深刻。去年10月18日,微信对发布的外链管理新规,对冗余繁杂的拼单、砍价链接进行专门治理。而早在2018年,由于触发微信外链管理机制,拼多多微信公众号和商品链接曾被官方短暂封*。
一个可以预见的情况是,“拼小圈”的存在会使得以往消费者在微信群进行拼单、砍价的行为发生转移。同样是熟人关系圈,消费者也可以在拼多多刷“朋友圈”,甚至可以直接带货。
仍有隐忧
社交关系链对于电商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传统电商平台早就切入了社交电商赛道,淘小铺,淘宝特价版、苏宁拼购、京喜等应运而生。此外,依托于社交关系链,微信也曾推出好物圈功能,不过反响平平,随后转而发力兴趣社区。
但如何把社交关系带入线上,并进行交易转化,目前来说,其他平台仍在不断追赶,学习和复制社交裂变的玩法和模式。
“拼小圈”入口十分显眼,功能也简易、实用,但对于其圈子中的熟人关系信任度仍要打一个疑问。“拼小圈”的好友导入方式有三种:通讯录、扫描“拼小圈”二维码以及基于LBS添加附近的人。但其在好友导入之后并未有二次筛选,这种略显粗糙的方式,只是导入了社交关系链,但并未进行信任度区分。
此外,目前的“拼小圈”缺乏一定的内容生态,大多是商品链接、评价以及图片影集。未来如何在圈内种草、带货,需要补足优质内容短板。而从消费习惯来看,目前“拼小圈”内能够影响消费决策的主要是折扣名品(“百亿补贴”类目)以及低价生活用品(纸巾、小厨具等),而其他类目的决策参考价值难以影响消费者购买心智。
此外,“拼小圈”在隐私保护说明中表示,用户动态会自动同步,分享动态仅好友可见,会自动屏蔽敏感商品,但这种提前帮助用户“规划”的行为也引发了一定争议。有业内人士表示,用户在拼多多上的购物记录,属于个人隐私,用户可以自主决定。
不过,“拼小圈”的出现,对长尾产品购买决策是一个利好。一位电商观察人士表示,长尾产品购买决策过程的一般比较困难,很难搜集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信息。而依托于熟人社交关系链,使得决策更加高效。而熟人之间的信息再匹配,过滤掉无用信息,也提升了商品需求的匹配度。
除了“拼小圈”外,淘宝也在内测“淘友圈”功能,用户购买后的商品也可以一键同步淘友圈,从而形成购买决策。
实际上,在社交关系链依托下,无论是“拼小圈”还是“淘友圈”,主打的都是私域流量下的运营,而社交玩法也绝不止于影集、K歌这些简单功能,未来要做的或是通过优质内容去引导用户主动分享种草商品。
拼多多发布的二季报显示,平台YAU达6.832亿,距离阿里巴巴这一数字仅差6000万,远超京东的4.174亿用户数据。
而在追平或越过高山的路上,或许也会有更多的“××圈”出现。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