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使用花呗吗?
11月24日,花呗发布公告称,为落实消费信贷相关的监管要求,更充分地保障消费者权益,花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升级后免息期、还款体验等不变。本月初,蚂蚁集团的另一个拳头产品借呗,已与银行信用贷启动隔离。
该公告一出,有关花呗的话题也是瞬间登上微博热搜,但围观之余大部分网友也是十分困惑:为什么要改?对花呗用户有何影响?这个所谓的“信用购”又是何方神圣?
“信用购”到底是什么?目前支付宝中的“信用购”功能仍处于灰度阶段,只有部分用户会被内测到。根据网友发布的截图来看,在“花呗|信用购”首页可以查询到用户的总计额度,分别点开花呗和信用购页面就能看到各自提供的额度。
图源网络
至于额度方面,网友表示自己的花呗额度要比信用额度稍低一些,不过将花呗额度和信用购额度相加后基本等于原来的额度,也因此花呗额度自然会有所下调,官方表示大部分用户的花呗额度都会在1万元以内。
在日常付款方面,信用购和花呗是独立的,用户想选哪个选哪个。不过,因为“信用购”类型的额度更充足,付款时会优先推荐使用“信用购”,如果用户想换一个,也可以在付款设置里调整优先顺序。
图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根据网友透露,部分订单还可以支持花呗和信用购组合付款的方式,以免出现商品金额太高无法购买的情况。你几乎可以把它当作是第二个“花呗”,只不过需要另外设置。
除了额度变化外,不少网友也关注花呗拆分后是否会影响征信,对此花呗广告上也有相应解释: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提供信贷服务的机构都需要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贷信息。换言之,后续花呗将由蚂蚁消金公司报送征信系统,“信用购”类型的服务则由提供服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报送。只要用户保持良好的使用/还款习惯,就不会对征信记录带来负面影响。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更迷惑了,明明一个花呗能搞定的事情为何要专门搞多一个信用购呢?
事实上“花呗”和“信用购”的出资方并不是同一企业,花呗方面表示,品牌隔离后,花呗将主要满足用户日常的中小额消费需求,是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品牌,而“信用购”服务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并独立审批授信的消费信贷服务类型,能够满足部分需要更多额度的用户需求,并且仅可用于消费,不可取现。
图源网络
毕竟蚂蚁集团能借这么多钱放到花呗里面,谁也难保其中不会有民间高利贷这种违法机构。如今,花呗整改后,高额借款会显示相对的企业,至少也减少了消费者的借贷风险,打消了消费者的借贷顾虑。
简单来说,花呗之所以要选择一拆为二,主要还是银保监会的要求,在今年6月银保监会要求花呗服务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不能再挂标“花呗”品牌,这是为了起码要让使用花呗的用户明白给自己提供“资金”的金主到底是谁。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避免用户过渡借贷超过偿还能力,对用户、对企业来说都是好事。
对于优质用户而言,花呗风控升级对授信额度和使用体验影响较少,更不会影响车贷房贷。况且在品牌隔离后,“花呗”的产品定位更加明晰,一是蚂蚁旗下的自营产品花呗,将与“信用购”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产品隔离;二是由“花呗分期”这类中小额消费贷产品,也将与其他大额贷款产品隔离。小雷认为未来的花呗无疑需要在满足监管要求与保持规模和盈利增长、维持用户体验和高价值客户黏性之间做更多平衡。
总而言之,花呗的操作就是为了让花呗和借呗对额度的发放要克制,信息要更加透明,联合贷的模式要终止。实际上(品牌隔离)有两个好处,从用户角度,增加用户感知,避免不当消费和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而从监管角度,则有利于对业务进行穿透性监管,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
花呗不再是“花呗”虽说花呗一分为二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件好事,但仍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不满,有网友吐槽到“莫名其妙把我额度降到1000了,反正也不想用”,更有甚者称“花呗额度这么少,那我不如直接用信用卡好了”。
图源网络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花呗之所以降低用户额度并不是为鼓励用户去使用信用购,而是现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旗下确实没有足够的资金。为了保留住更多的花呗用户,只能通过降低花呗金额并开通信用购服务的方式来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那些每月消费金额比较固定的用户来说,这一调整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对于那些短时间内需要大量资金的用户而言,花呗的吸引力可能会大大下降,甚至花呗可能会因此流失部分优质用户。
图源网络
何况之前的花呗面向的用户群体不止是普通消费者,目前花呗服务旗下还有小贷、商业保理等机构,甚至还有不少联合贷款,对于这些机构又将如何区分?后续是退出还是拆分,针对这些业务的目标群体,花呗又该如何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在小雷看来,可以预料到的是未来的花呗资金可能会进一步受限,用户群体可能也会下滑,另外由于能够提供更多利润贡献的大额贷借款用户无法被满足,也将影响花呗整体的盈利表现。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花呗的操作对用户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毕竟花呗的出现让一部分用户养成了“超前消费”的理念。可能用户想到自己有花呗,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一堆用户本身并不需要,但是为了炫耀和追求阶层跃升的幻觉而买的商品。
要是问超前消费好不好,那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说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声音,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超前消费带给了他们快乐,让他们实现了假性的财政自由。那必然也有人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一旦用户形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过度负债,然后承担较高的借贷费率,非常不划算,拿这个月的工资去还上个月的债,心里自然不舒服。
超强消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权。如果用户能够合理消费或是刚需消费,在现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信用卡、花呗这类金融产品,以便早一点享受到产品和服务,甚至还能薅个羊毛啥的,然后到期就还掉,这个操作没有任何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大学生在 2021 年年度消费规模即将超过 7600 亿元人民币,其中有高达 54.9% 的大学生人认为超前消费是必要的。所以,所谓的超前的消费观念以及动则两三万的贷款额度,真的是在帮助这些年轻人吗?
可能部分用户不太了解,一般网上的这些借款产品,利率比银行都会高很多。而且,额度会越来越大,许多人不得已在各个平台,各种信用卡之间循环。就算用户想享受生活也得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别等到开始以贷养贷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深坑。
借钱乱象总算得到遏制当然,花呗的此次整改也为整个借贷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毕竟当花呗大火后,市面上的各种小额借贷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喷涌而出。但让人反感的是,这些小额贷款公司不但会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吸引用户去借它家的钱,多次强调“免息30天”“最低日息”等字眼。但是有不少用户反映被这些小额借贷公司的宣传误导,借款后才发现所谓的“免息30天”都是虚假的,提前还款需要偿还全部利息或高额手续费。
此外,也有用户反映被第三方地推人员忽悠,在并不需要资金的情况下,被以激活账户的名义“强制借款”。在知名投诉平台黑猫上,就曾有一360借条用户称,自己借款10400元,分24期还款,每月息费85.99元,360借条App显示资金年综合成本9.92%,第9个月时该用户想提前还款,仍需支付全部利息2063.76元,换算为年综合成本为22%,利息不但远超花呗,甚至能追上某些高利贷业务。
针对这类现象,监管部门也对此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去年年底,央行等部门起草《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相关从业机构要对照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多头借贷;今年1月,央行划定2021年监管重点,提到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今年3月,人大通过“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花呗拥抱更加合规化的经营,也是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规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严监管都将是消费金融行业的主旋律。
总而言之,花呗、借呗等产品的整改,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总归还是利大于弊,能够倡导用户合理有度的消费和量力而行的借贷,以免养成“超前消费”的理念,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共识。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是好事,花呗的此次整改也能为它们敲醒警钟,用文字游戏去欺骗用户是根本不可取的,这也能帮助各界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