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火的一组漫画,叫《芬兰人的噩梦》,作者用漫画形式,表现了非常内向,又非常害怕社交的芬兰人的日常:
曾经也有读者问我们:他一直希望是一个在社交场合中不要引起他人注意的人,最好独自悄悄地存在,被人注意到会让他不舒服。但他同时又想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想引起他人注意,在社交中“隐形”的这么一群人。
什么是社交中的“隐形人”呢?社交中的“隐形人”指的是那些“由于主观的意愿,或者客观的局限,不希望在社交场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有以下几种不同表现:
• 有些人不愿意在任何形式的社交场合引起注意。他们非常容易觉得窘迫,大多数时候都沉默寡言、低头没有太多表情。
• 有一些人能够处理特定的社交形式, 比如能够处理与少数几个人的日常相处,但无法面对“比较重要的人”的注意;或者是能够应付工作上的往来,却对私人式交往无所适从。
• 还有一种人,只是自己认为自己“不引起注意”,实际上在他人眼中他们高冷、孤傲,刻意与人群划开距离。
• 最后一种,是那些实际上不隐形、自己也认为自己不隐形,但内心始终怀有不适感,一直期许“要是更不引人注意就好了”——只是强行应付。
尽管表现不同、程度各异,这些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与社会评价相关的焦虑”。
“与社会评价相关的焦虑”(后文简称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情境里的压力、不适、恐惧、焦虑,而这些体验的本质是对于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的恐惧,害怕失去社交性的肯定。他们对社交情境焦虑且警觉,还会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成为社交隐形人呢?1.研究发现,在具有社交焦虑的那些人身上,存在着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a.对于“威胁信号”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们通过“点探测任务”来研究人们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结果显示:那些怀有社交焦虑的人,相比中立的表情,对“愤怒”这种具有威胁性的表情反应会更快,也就是说,他们会给“威胁性的信息”分配更多注意力。
后来,基于这个实验的一个加强版实验还发现:这些人的注意力还会更长久地被这些“威胁性的信息”吸引,难以从上面移开注意。
因此,这些人客观评估周围信息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他们的评估通常更为消极、负面。
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者往往会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社交焦虑者普遍认为自己与朋友之间关系较差;但朋友们的意见却相反,他们觉得两人的友谊很牢靠。
当然,对关系的警觉也有一定的好处。警觉的人们会更努力作出利他的举动,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但一旦当这些人感到“讨好”没有止尽、或非常累人,他们就可能选择宁可在社交中隐形,放弃赢得他人的认可(即便可能事实上他人已经认可了他们),但也放弃迎合的努力。
b.过度放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
社交焦虑的人,很多都有着过高的“自我感知力”。这是一种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仿佛始终有人看着自己最细微的一举一动,每个人都在注意自己,因此感到极大的压力和容易尴尬。
这种“过于注意到自己的状态”,会让人们很容易因为细节就陷入极大的情绪不安,因而无法很好地完成复杂的行动。他们只有默默地确保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开展行动。
2.可以“隐身在群体中”的诱惑
有一个关于去个体化的经典理论,指的是当人们融于团体中,会更少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感、不容易被追究责任,因而会降低内心的准则,减少对自己行动的抑制。而这会带来人们行为的改变,甚至是让人做出不道德的行动,比如大规模的慈善、或者大规模的暴力。
但对于那些社交焦虑的人来说,隐身于群体中,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可以一定程度从自身移开;意味着外界更多会对一个群体身份做出评价,而不是他们个体身份。
对于他们来说,隐身于群体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更少的束缚感、更为舒适——终于有机会稍稍放飞一下自我了。
3.社交技能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交隐形
还有一些在社交中希望隐形的人,纯粹是因为没有掌握应付社交场合的技能。比如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噩梦是:主角走上公交车,发现没有单独一排的座位了——这时虽然还有很多空位,但因为这些空位身边都已经有人,主角就觉得自己无法去坐——觉得太过尴尬。
这就是因为主角没有掌握和陌生人之间,浅度的、暂时性的社交技能,比如只是目光交汇,点头微笑打个招呼。
再比如很多人觉得被人注意很尴尬,是因为没有掌握一些方式:在自己出现一些窘况时,迅速使用自嘲来使氛围变得轻松。——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这些场合才会令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压力很大,从而希望完全隐形。
以上。
你是社交隐形人吗?你是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种社交隐形人呢?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