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微博消息,经批准,为了全力做好防控新冠肺炎工作,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延迟播出,具体播出时间提前预告。(3月9日人民网)
3·15晚会延迟播出了?不知道多少企业、多少人心里长出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每年的3月15日晚上,都是无数家企业的惊魂之夜。被3·15晚会曝光,后果很严重。但凡被这个“大*器”点名的企业和产品,即便不至于**,最起码也会损失惨重。因此,历届晚会都备受舆论和公众关注。甚至,有媒体专门刊发文章对3·15“黑榜”进行“预测”,由此至少透露出三个方面的信息:其一,现如今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3·15晚会容量有限,只能“择其要者”予以曝光。被曝光的是少数,没被曝光的是大多数;其二,消费者维权维权无门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时候只好“押宝”于央视的晚会;其三,3·15晚会选择曝光哪些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是“随机性”、选择性。麦当劳被2012年3·15晚会曝光售过期食品却引发部分网友力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对相关单位和执法部门而言,3·15或许也是个不眠之夜,对晚会曝光的企业和问题,他们往往也会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甚至当即进行查处。
有人说,这就是“3·15速度”。确实,涉事商家对曝光表现出了高度重视,而监管部门的行动更是雷厉风行,这些都是必须的,也是值得欣慰的。但想必大多数人对此都不会感到太多意外,更不会有太多激动。类似的“3·15速度”,几乎在每年的3·15晚会之后都会出现,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
甚至,有网友早就为被曝光的商家草拟了一份名为《3·15公关指南》的企业声明通稿,其中强调了几点:一是宣称被曝光的现象只是极个别,企业总体质量和服务都是好的;二是声称公司也是受害者,“个别人的个别行为”给公司形象带来了极大伤害;三是介绍一下公司的企业文化,顺道给公司打个广告;四是表决心,声称今后一定会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反正过一周这波舆论差不多就过去了。这个“通稿”是否一针见血、戳中痛处,大伙儿不妨翻翻此前历年3·15之后涉事企业的表现、读读某些企业连夜作出的回应,看有多少“要素”与之相符。
而监管部门的“3·15速度”,看似效率极高,是否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时的低效率甚至是“猪效率”?媒体调查能够发现的,为何监管部门未曾发现,直到曝光后才来亡羊补牢?很多例子都表明,一些痼疾之所以久拖不决甚至愈演愈烈,并非源于官方时常强调的“人手不足”等客观因素。只要他们转变观官念、增进服务意识,不偷懒、不拖延,很多工作是完全可以满足群众需要的。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媒体没曝光,是一种工作状态;媒体曝光了,立马就是另一种状态。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为什么监管总在曝光后?这难免令人担忧:3·15风声一过,会不会故态重萌?如果不能形成长效机制,难道要让消费者每年都等着3·15?
想必清醒者都心知肚明,3·15晚会有一定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以前有人说某些地方反腐败就像“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现在的消费维权,又何尝不像“隔墙扔砖头”呢?什么3·15啦、各种各样的大检查啦,都是砖头,被砸到的垂头丧气,没被砸到的洋洋得意。这些“砖头”最终会砸到谁的头上,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应该反思的是:为何一台晚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成了一年一度的维权“盛事”?那些本该起到作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是否真的起到了应有作用?
现在消费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最后的根源都指向了“监管不力”。要想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靠自律,更要依靠完善的外部监督和严厉的问责制度。监管部门守土有责,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消费者需要的不单单是“3·15速度”,而是“365监管”——天天严监管,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无死角。
今年的3·15晚会延迟播出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不瞎猜了。我觉得,与其延迟播出,不如干脆停了,将发现的问题企业和问题产品直接放到网上进行曝光,这样效果更好,威慑力也更大。当然,为了不给本就不景气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我的这个建议肯定不会被采纳。
(来源:人民网)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