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实战训练营,BAT产品总监手把手带你学产品
微信读书刚推出第一版,本文只针对App本身的用户体验进行思考,并尝试从一个用户的角度,从前台到后台逆向地去斟酌这个产品的意义。
微信读书于2015-8-27上线,目前微信读书提供了社交、阅读、书城三大部分的功能。
在社交方面,微信读书所发生的一切社交行为都基于微信朋友圈子。
官方宣传语为:微信读书——让阅读不再孤单。
可见,微信读书在表面上至少希望能从以下四点帮助到用户:
微信读书Dock栏由发现、书架、想法、我组成,加上延伸的书城和阅读界面,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书城平台、两大核心功能——社交和阅读。
主界面布局:
熟悉的微信风格,只是把绿色换成蓝色,扁平,全局使用镂空icon,更朴实,单从视觉设计上就能烘托出阅读所要求的严肃安静氛围。微信风格也让用户教育、引导成本很低,产品的指引逻辑也很直接,姑且可以这样认为其暗含的一个初体验逻辑:首先你要有本书,去找书-体验书城-体验阅读-体验社交-我。而实际上,微信读书也确实没有任何形式的“新手指引”。
整个产品的功能设置得非常简洁:
书城
书城和阅读是和众多竞品有直接干系的两个板块,资源的深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取目前移动阅读领域最广大的用户。微信读书的书城主推出版图书(分类的最后一类才是网文,藏得很深,有海量42万多册,并且支持自动订阅),其简单如斯,甚至我第一感觉是认为微信读书似乎就没打算把它搞成一个书店,而是一个更单纯的偏图书馆向的书库。
所以与其说是书城,不如说是书库,用户来找书,拿了(购买)就走——运营上的主动营销如特价、好评、榜单等都没有。而独家首发、热门推荐、新书抢鲜,三个主题,就从标题上看再到每天的刷新,主题区别度其实不是很大,感觉,有点无趣啊。
综上,这个书城就有逛图书馆的感觉,而搜索对应的书籍资源(就笔者抽样搜索来看,这里不展开)有待增加,阅文集团提供的出版图书资源的深度和竞品如ireader、Kindle、豆瓣阅读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书籍详情页
在书城、发现面板、想法面板点击书本都可以进入到书籍详情页,依然是没有任何营销的痕迹。提供了书籍的属性——书名、封面、作者、价格、简介、目录,提供了几项主动功能——分享-赠送、收藏、推荐、购买、试读、加入书架、查看好友对本书的动态。整体风格与设计非常舒适,干净的界面,无干扰信息。
这里有一个很有味道的设计:将价格与购买整合到一个按钮中,用户只看到价格,但是和试读与加入书架一样风格的按钮设计,自然而然产生共鸣,暗示了“¥4.99”这个按钮即是购买按钮——而将价格单独列出来,再设置一个“购买”按钮,是竞品们的标配。
付款的弹窗很精美,类信笺的文艺感冲淡了付款的铜臭味。很漂亮简约的设计细节。
微信读书的支付走的也是充值路线,以6元为基数设计了6个档位,和竞品区别不大。
建议:
如果书的资源不够,是否可以导入更广泛的出版物信息,买不到,但至少在这里找得到这个信息,加个“想读”按钮,起码也有个念想,得到数据的也能支持版权上的运营决策。
书的价格,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实在是,贵了。
书城风格还是有点简陋:
试读结束后会出现下图:
“未完待续”有种在追网络小说的感觉,而且“续”也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要通过购买才能续上,所以建议改成“试读结束”。
书架板块视觉上非常简单:白底书架,一版面横竖三本,整页式设计下拉可直接到底无刷新, TitleBar右边和书架末有添加按钮,为书城入口。书的排列顺序按激活先后排列,最近加入或阅读的书排在前边。
书架板块提供三个核心功能:选本书来看、添加书籍(转到书城)、长按批量编辑(实际就是批量地设置私密阅读或删除书籍)。
阅读板块为纯icon显示——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点进去看就懂了——是这个思路么?总之风格是干净的。阅读页面纯净,左上章节,右下页码,点击中间区域呼出功能栏(仍然没有新手指引,纯经验乱点…)。整体阅读界面功能如下:
呼出功能栏后——
悬浮在右下角文字上方的“写想法”按钮(主动提示);
上方全局功能栏提供返回、购买(如已购买则无)、动态、私密阅读(如已设置则无)及更多下拉菜单;
下方是基础阅读环境设置功能栏,这里做了个简单而恰当的分类:目录-书签-划线、页面跳跃、页面亮度-四种背景、七档字号-三种字体。并且不另作弹窗,直接切换面板,一次呼出就可以解决所有设置。如下图友商的阅读设置则需切换弹窗,多次交互,也是大多友商的典型:
页面跳跃的交互很赞,长按不动会出现刻度——滑动跳跃速度降低,可以一页页翻;而在跳页的同时,也保留了原点,可以随时准确点击回到开始跳页的地方。
私密阅读,一个看似特有的功能,是一个平衡社交阅读的而必须的功能。其一旦针对书籍开启,则用户针对该书的任何动作将不会对外开放。即,你不社交,依然可以将之作为一般的移动阅读App使用。多数竞品们本身的阅读模式就是私密阅读,因参与书评才以虚拟身份“开放”;而由于微信读书的社交定位,默认的模式是真实身份的“开放阅读”,用户可选择为私密阅读躲避社交。有意还是无意,这个具有界限意义的功能也还是没有被微信读书主动介绍到。
建议:
可以多一个导出笔记(想法)功能——笔记自己保留,也可以作为社交分享。
既然都私密了,能否选择性私密?我不想让女神看到我在看女尊但是想和基友讨论讨论。
让书城也参与社交
发现和想法联合展示了微信读书的社交内容。总的来说,微信读书的社交形式是看书,针对看的内容发个“书友圈”;而微信读书的主动社交引导主要是两大块,即发现面板的好友在读和排行榜。
发现面板,每一本书和事件都有独立的卡片式分面,笔者目前只体验到三种卡片,一个是最初的发现更多的书(永远在最右)、朋友及自己在读情况(必须是是在书架的书)、每周读书排行榜。按出现时间依次由右向左排列,左划到底刷新。
想法则是即时刷新自己和微信读书圈的动态时间线。作为一个信息池,可以见到的动态都围绕着一本书籍,无拍照,无纯文字。任何点赞和评论后台会直接向好友推送,而接收到新的想法,则在想法图标出现小红点的提示。
全局任何朋友头像,点进去都可见到朋友的主页,包括他的书架、他的推荐、他的想法,如下图。
赠送功能。在书籍详情页和阅读界面都可以在分享按钮下找到赠送书籍的入口。是对购书需求的进一步挖掘,也是个能促进社交关系的功能。
排行榜充分利用了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在微信读书中的双赢价值是巨大的:大家津津乐道——谈资/知名度;乐此不疲地打榜——相互鼓励/黏性;攀比带来的满足感(虚荣)——多读/多卖。就算大家的距离没实质性拉近,刷刷存在感也算是社交成果之一。对于以阅读时间这个指标而设置排行榜,笔者想到了台湾奥美曾为天下文化做了一个鼓励人们开卷的长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只要微信读书敢在这样的一个方向有些许的担当,即便卖卖书,也是有利大家的。
建议:
为何在发现里边会出现自己的在读动态?我要告诉自己我今天看了总裁明天看了女尊么?或者说是这样一个逻辑——大家的动态都共享在读书圈上,相互是朋友就能各自看到,所以也包括自己。但是,话说回来,就不能把自己过滤掉么?
要不要试试摇一摇?看看有哪个陌生人正在读这本书。不过似乎不太符合产品本身的熟人社交规则。
一些疑惑:先看图(在iPad mini 3上也有此问题):
首先,上图是在发现面板或书本详情页查看好友动态时的弹出页面,能看到好友想法和读书进度,但是封面呢?!直接遮了2/3,下拉也不行,还是会弹回去,有颜不如有想法?也许下图格局好点:
其次,此时的交互是:
针对(3),可能弹框更好(iPad端的是弹框),多一页不如少一页。
想找竞品来谈谈的,但微信读书的切入点和现存的移动阅读App们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单纯围绕阅读需求精雕细琢,而是将现有社交圈二次挖掘,与阅读相互影响,从而取得价值。另外,不能导入本地图书(拒绝盗版)和较高的定价(规范电子书的价值认定),也是其他App轻易不敢同时尝试的领域。所以下面仅作总结性的一些思考。
全局的下一步改进建议:首要完善书库,然后主动的用户行为引导。
是在阅读的社交上,大家都还是尝试得灰头土脸,基本还是在构建社区上,基于网友身份,用户间的社交关系不强。但是微信读书的切入点是社交,基于现有微信熟人关系的在读书这个事情上的再次挖掘,倡导大家都分享分享自己读了什么书,看看朋友们在读什么书,合适就讨论讨论——直接在现有的亲密度上有了更深层的交流。
如果单说阅读,竞品就很多,甚至硬件都能作数,但如果社交从熟人圈里展开,那还是前无古人——上来就能聊,不带寒暄的,在社交上领先了一步。在社交层面,可能竞品就是自己了。
另外,虽然有官方的宣传语引导,但是用户不一定看得到,对如何用好这个App、留住更广大的用户,则还需要一些更明显的引导。此外,用户初期读书圈的建设,也需要一些帮助。
移动阅读App在阅读体验上的雕琢已是老生常谈,各有些细节上的差异化。目前微信读书给出的阅读功能上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的,但是使用起来体验竟然还是达标(可能笔者要求不高),初次登场的表现已经足够。对轻社交的用户,也已安排好了平衡点(私密阅读),单作一款纯阅读App也是可以的。
从整个App的风格设计上看,是要走严肃路线,而目前阅文集团的资源在原创上优势很明显,在出版物上还不够,不过版权的问题似乎有钱就好解决——无论如何,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获得书(能买到)、获知书(没资源,但是有信息)。
微信读书没有很主动明确地表态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产品,也缺乏主动的用户运营活动,用起来还是很迷茫的,一般的用户很难找到一个舒适的态度切入这款App。
微信读书的这种模式还是比较前卫,需要等待市场的考验。也许它要抓住的并不是当下移动阅读的用户,而是新的、潜在的用户群——沉得下心读书的人,自然有他的一套阅读习惯,如果他愿意与朋友分享分享,刚好这里有个平台;沉不下心读书的人看到热心的分享、排行,哪怕是为了博眼球而进行一些阅读,也能给自己造成积极的影响。
开个脑洞,某一天你发现,你看的书原来她也在看,你是否会漫不经心地在某一个想法里偷偷写上一个“藤井树”?
本文由 @吴美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