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上文品读了“”,文中先是提到了孔子论爱一个的解读,这个爱不是对爱人的爱,而是喜爱的一种。
这句话更多的含义体现在主观性,对表达的对象不同而产生不太同的解释方向。
单从孔子这句话来看,孔子主要表达的是,爱他的话,能不让他那么辛苦吗?忠于他,就别总指责他。
后文提到孔子给学生讲关于郑国的文件制定过程。
孔子阐述,这个文件制定先是起草,然后进行讨论,再加以修饰,最后再修改润色。
这段话为了表达,当时郑国不是一言堂,并不是子产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懂得共同治理,有条有序地安排。
继续下章,旁人问。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译:
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没齿:死。
原文解析:
有一天,有人来问孔子的学生为人如何。
或问就是有这么一个人。
先是问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子产是个宽厚慈惠的人。
就是说子产有仁慈之心,经常给老百姓们带来好处。
又问子西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和子产一样,是个宽厚慈惠的人。
最后又问管仲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有才能的,也是有仁德的人,这个人和仁是一个意思。
然后解释说,管仲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那些人只能吃相粮,就是把好的食材都拿走了,可以他们却至死没有怨言。
这里表达的就是,管仲处理事情的能力是非常高的,使大家都没话可说。
继续下章,孔子论穷和富的状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原文解析:
孔子说:“贫穷没有不满抱怨,是很难做到的,富贵了而不骄纵是容易做到的。”
有感解读:
孔子谈论“贫无怨”和“富无骄”的难易区别。
贫穷是一个很难忍受的过程,在长期的穷苦压力下久了就会生出许多怨恨出来。
大多数很多饥寒困苦的穷人,都不能停止长叹短吁,怨天尤人。
而为什么说富而无骄呢?因为很成为有钱人的,基本都是吃过苦过来的,或者能赚到钱的,基本也不缺乏学识。
其实大多数有钱人更懂得低调做人,保持谦卑。
还有一种的原因就是,一个生活安定富饶的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已经习惯了,就对钱财没有多大的感觉,也就不值得怎么骄傲了。
而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之常情。无论是穷是富,都有抱怨或者是骄傲之人。
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这些都是少有的。
但孔子的希望就是大家都能够“贫而无怨,富而无骄”。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