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聊过一个话题:
你们都用哪款 App 听歌?
然后点赞最多的三条评论分别是:
酷狗音乐、QQ 音乐、以及网易云......
然后就在昨天,深得网友喜爱的这三款音乐 App,统统都给新华社点名批评了。
主要原因竟是:
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花了几十万元......
看到这里我疑惑了:到底啥歌曲能卖几十万?听了是能变超人吗?
然而真相是一首歌的价格并没有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而是有的人会重复购买同一首音乐,少则几十次,多则可达几十万次......
同样的,这些音乐 App 也会想尽办法诱导粉丝重复购买。
也就是说,这波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些“狂热”粉丝为支持偶像唱片重复购买的非理性消费已经够离谱了。
没想到这些音乐 App 吃相更难看......
一些数字专辑的付费菜单上,在数量一栏直接给出了“520”“1314”等默认选项。
这些通过重复购买来提升偶像的专辑畅销榜的行为:
简称“打榜”。
音乐 App 正是看中了粉丝疯狂打榜的氪金行为。
才敢明目张胆地诱导消费者大批量购买同一张专辑。
我还发现,在某专辑的榜单上,仅今天就有人重复购买了上千次!
而且,这些音乐 App 为了诱导粉丝打榜也是煞费苦心。
除了在付费页面整出各种夸张的数量外,还制作了许多荣誉、徽章。
例如在某款蓝色音乐 App 上的付费页面上就有这么一个栏目:
购买专辑,即可获得xxx粉丝勋章
里面有一点表示:每多购买 1 张专辑,增加 30 天勋章特权。
甚至同一张专辑里,粉丝还会组建公会进行 PK:
哪个公会买的专辑多,就能提升公会在榜单上的排名......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不少“粉丝”还都是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群体......
好家伙,现在的学生群体都这么壕了么?
想当年我买一个杰伦的磁带专辑都要攒一个月的零花钱。
我觉得吧,个人能力范围内买多几张没问题,毕竟可以送朋友。
但这些一天就买上千张可以说很离谱了吧。
如果这些还是学生的话,这些音乐平台应该做一下限制吧。
而不是现在这种无痛无痒的小字提醒......
这和香烟上的“吸烟有害健康“感觉没啥差别。
事实上,这些音乐 App 被点名后就立刻整改了,但幅度嘛,你懂得。
酷狗、网易云、QQ 音乐的数字专辑付费页面都将“1314”等夸张数量都取消了。
除此之外,好像该咋样还是咋样......
取消榜单?数量限制?不存在的。
例如某个绿色音乐App 的数字专辑榜单上,我想将某个公会的名次踢下来。
然后它就提示我需要支持 17528 张才可以......
就不应该对我这个账号做点限制嘛?
而且公会这个标准很容易得到,只要购买一张专辑就可以成为公会了。
粉丝狂热是粉丝的事,但你们这些音乐平台是不是也要作出更详细且合理的限制呢?
此事一出,不少网友纷纷发表意见。
有人表示:以前音乐没版权的时候百花齐放,音乐家数不胜数,经典歌曲不胜枚举。
如今呢,什么都收费,歌曲却索然无味很。
音乐开始注重版权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觉得国内音乐 App 正将听歌这事弄得越来越复杂......
首先是因为版权问题,现在听个歌都得几个 App 轮换着来才行。
而且有的时候买了的专辑,点进去不是歌单,而是一个购买界面......
不得不说,这些国内音乐 App 真的是变着法子疯狂赚钱。
专辑打榜、会员广告导流入口、各种各样的花哨功能......
Apple Music 真的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了。
每月一次付费,畅听所有歌曲,就是曲库不全。
于是就有网友分析:
国内这是把 Spotify 和 iTunes 结合起来了,又在搞流媒体又在搞数字音乐销售。
我觉得最好是取消数字专辑,买了会员理应获得聆听所有音乐的资格。
搞数字专辑只会让人觉得吃相难看。
还有网友直言:
国内很多企业就像没断奶的小娃娃,什么都依赖家长来指导一下才会想到,是坏而不是蠢。
就此次音乐平台诱导打榜这事来看,这些平台是真的“不作为”:
看见粉丝疯狂打榜不但没阻止,还继续煽风点火......
哎,真想回到以前买专辑的时代呀。
买一次就可以了,还具有收藏价值。
现在每个音乐平台都搞独家版权。
我们消费者花钱无所谓,不能接受的是花钱后体验还是很差......
幸好老狐比较穷,只用得起每月 10 块钱的 Apple Music。
国内那些音乐平台真的怕了。
开了会员最后还得花钱购买专辑,版权没了连买了的也跟着消失......
合着我就是花钱租歌曲!
Copyright © 2008-2022 秒下下载站
m.down10s.com .All Rights Reserved